新闻中心

    NEWS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 电话:+86-0000-00000
  • QQ:987654321
  • 邮箱:987654321@qq.com
  • 联系人:王小姐

第五届中国金融安全论坛暨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十一届)研讨会召开


时间:2022-12-25 15:43:16  来源:  作者:

12月24日至25日,第五届中国金融安全论坛暨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十一届)研讨会在线上举行,论坛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安全”。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卓志,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冯维江,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国际金融 30 人论坛顾问周延礼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国际金融 30 人论坛学术顾问刘元春以及兴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吕家进发表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发布了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和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共同编制的《2022年中国金融安全报告》、由西南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和北京睿信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2022-2023年全球系统性风险趋势报告》以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写的《全球金融竞争力报告2022》,并围绕国家金融安全和全球金融竞争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来自国内学界业界的40余位嘉宾参与了研讨。

  我国金融安全状态总体可控

  《中国金融安全报告》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和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的一项重点研究报告编制项目。核心成员由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擎教授领衔的金融安全与发展研究团队组成。该系列报告具有几个特点: 第一,金融安全评估包括经济和政治两个视角,即金融稳健性评估和金融自主权评估;第二,金融安全评估包括金融体系、经济运行、国际传染三个层次;第三,金融安全评估包括静态风险评估与动态发展评估两个维度;第四,金融安全评估依据数据结构和更新频率分为年度报告和月度报告两个系列。

  本次论坛发布的《中国金融安全报告(2022)》认为,2000年以来,我国金融安全指数都稳定在70-80之间,金融安全状态总体可控。2021年以来,我国疫情稳定,经济回暖,整体金融安全状况小幅改善,从2020年的77.05上升到78.47,但仍低于疫情前的2019年水平。2021年我国经济逐步回归常态,经济运行安全指数由2020年的72.19上升至73.49,但受国内经济持续下行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安全指数从2020年的79.63下降到2021年的76.80,受房地产调控影响房地产市场安全指数从78.26下降到75.63,大宗商品定价指数也从2020年的64.62下降到2021年的59.55,下降较为明显。

  同步发布的《金融安全月度报告》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及宏观金融三个维度监测月度金融风险。2022年10月的月度报告认为,我国2022上半年金融风险明显增加,下半年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使得风险隐患有所缓解。受疫情反复的扰动和国际局势动荡的影响,2022年金融市场整体压力上半年呈快速攀升态势,同年5月升至历史最高。截至2022年10月,股票市场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金融市场压力指数绝对值上升至2019年以来最高位。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绝对水平依然最高,且银行业相对风险水平也相对较高。10月宏观经济风险略有减缓,经济下行压力及风险隐患依旧较大,具体风险体现在房地产投资依然承压,居民消费仍然偏弱。行业风险需重点关注,主要表现为行业财务盈利和运营风险、行业下游风险、以及供应链风险。

  全球或面临经济衰退与金融危机等多重冲击

  《2022-2023年全球系统性风险趋势报告》从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全球疫情风险、全球区域系统性风险、全球国别系统性风险、全球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风险、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和全球行业风险等7个维度监测全球系统性风险趋势,尤其强调全球地缘政治、全球疫情、全球货币政策、全球经济、全球美元周期和全球金融风险的缠绕,认为缠绕越强,不确定性的“黑天鹅”就越可能出现,并通过指标维度和计量方法的不断完善,利用0-100的指数度量了全球、区域、国别和行业等系统性风险与机遇趋势。

  本次发布的全球系统性风险趋势报告认为,2022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逐渐下降,但是,俄乌冲突的爆发为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和通胀上升增加了压力,高通胀的主因是发达国家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和极低的货币政策利率。2023年,世卫组织可能正式宣告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结束,全球疫情大流行对经济的缠绕正在逐步解除;但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主要央行还将继续加息以控制通胀,同时加大退出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受加息的累积效应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流动性紧张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还将进一步承压。报告表示,总的来看,尽管全球疫情对经济的缠绕正在逐步解除,但全球地缘政治对全球经济金融的缠绕会加强,成为在发达国家央行大幅加息和全球美元周期后的重要变数,2023年全球系统性风险上升可能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在所难免。

  从2022-2023年全球系统性风险的测量与趋势看,该报告认为,第一,全球系统性风险仍有上升趋势,在地缘政治紧张的纠缠下,危机与衰退可能同步出现。第二,区域或组织的地缘政治紧张上升,相关区域或组织的系统性风险指数面临下行压力。第三,主要国家除中国外系统性风险特级预警。如2022年12月2日,美国系统性风险指数反弹为46.9,四级警报,较去年底下降5.2,年内低点24.4,达特级警报范围,预期2023年将再创新低,主要是加息累积效应和退出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收紧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和金融市场动荡。

  五个维度评估全球金融竞争力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国民福祉的重要力量,而金融竞争力则成为支撑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论坛发布的《全球金融竞争力报告2022》,将“全球金融竞争力”界定为:一个经济体的金融体系相较于其他经济体而言,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和管理风险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考察金融业竞争力、货币竞争力、金融基础设施竞争力、金融科技竞争力和国际金融治理能力五个维度共57个指标,报告对32个国家或地区的全球金融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分析。这是该报告的第二次发布,结果显示,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韩国、中国大陆、澳大利亚和瑞士的全球金融竞争力排名世界前10位。对比《全球金融竞争力报告2021》,大部分经济体的排名变动较小。

  该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的全球金融竞争力排名世界第8位,与上年持平。在5个一级指标中,金融业竞争力是中国大陆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分值差距最小的。在近20年时间里,中国的金融业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培育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体系,建成了全球规模第二的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除去规模外,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活力与国际金融中心影响力均获得显著提升,三项分指标均进入世界前10位。但我国的货币竞争力则是五项一级指标中与世界领先水平差距最大的。人民币国际化在过去十几年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的经济体量仍然不相匹配,与美元和欧元相比,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报告认为,伴随新一轮的金融改革与开放,中国的金融业将会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与全球金融机构开展更加全面而深度的竞争与合作。全球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助于通过国际比较与量化分析来研判我国金融体系的竞争优势与不足,从而为相关部门推出新的金融改革与开放措施提供参考,为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电话:+86-0000-00000
邮箱:987654321@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Copyright © www.aabbgg88.net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111111号